• 新聞采編:0931-8562277
  • 傳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網·甘肅新聞
搜 索
中新網甘肅新聞正文
當前位置: 主頁 > 文化旅游> 正文內容
嘉峪關新名片 | 長城文脈歷久新
發(fā)布時間:2024年07月10日 16:24  
來源:嘉峪關日報
分享到:

  長城文脈歷久新——我市全力打造最具標識度和影響力的長城文化重要標志地

圖為嘉峪關關城全貌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巍 攝
圖為嘉峪關關城全貌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巍 攝

  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亮

  文明弦歌不輟,文脈綿延不絕。

  秉承數千年變革和開放的精神氣韻,長城以其灼灼其華的氣度和神采,巍峨屹立于中華文明萬象升騰的壯麗行程之中,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fā)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

  “守護”“傳承”“發(fā)掘”,一個個標定文明賡續(xù)、文化光大的方向指引,昭示著何為“中華”、何以“中國”的肌理和脈絡。

  文化如水,歲月如歌。

  600年巍然聳立的嘉峪關,歷經時間的沉淀,更顯中華文脈的博大與精深、中華文明的淵源與流長。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聚焦日常監(jiān)管,把穩(wěn)長城保護“著力點”

  守護“國之本”,法治“立為先”。

  明確著力點,標出硬杠杠,讓“可為”與“不可為”的楚河漢界涇渭分明。這是嘉峪關捍衛(wèi)長城的一把“硬戒尺”。

  可以說,堅持依法保護,方向對了,就不會走彎路。嘉峪關的做法是:印發(fā)《嘉峪關市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長城保護傳承工作五年行動方案(2022—2026年)》,為長城本體保護、后續(xù)修繕、長城價值發(fā)掘、長城精神弘揚提供指引。

  方向對頭,邊干邊總結,思路便一下子開闊了。在實踐中,嘉峪關探索將《萬里長城—嘉峪關文物保護規(guī)劃》修編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guī)劃》合并進行,將全市境內的獨立烽燧、墩臺、關堡等全部納入修編范圍,讓長城保護駛上了法治的軌道。

  仲夏時節(jié)的無垠戈壁,艷陽高照。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jiān)測中心專業(yè)技術人員侯凌靜,手持監(jiān)測設備,正在對墻體進行細致的巡查。

  加大日常監(jiān)管,這已成為嘉峪關長城保護的一條重要遵循。“每一處受損墻體都需要仔細檢測,這樣我們才能及時給長城‘治病’!焙盍桁o說。

  堅持完成月度兩次及節(jié)前文物安全集中檢查工作,嘉峪關長城保護“一班人”把這項工作看得格外重。

  正是看到日常監(jiān)管的價值所在,嘉峪關還專門聘請10名業(yè)余長城保護員,通過組建長城志愿者服務隊伍等,輔助野外長城巡查工作,讓長城的每一處遺跡都得到精心呵護。

  這些年,嘉峪關市境內26段長城墻體(共計43.617公里),49個墩臺、8個關堡、12.9米壕塹以及2274件(套)長城博物館館藏文物全部實現了日常保護管理和遺產監(jiān)測管理工作全覆蓋。

  目前,境內所有長城墻體、關堡、烽燧均安裝保護設施,共架設圍網140余公里,樹立保護標識碑166塊、界樁1259根、宣傳警示牌80塊,再不用操心文物的生命安全了。

  聚焦項目建設,筑牢長城保護“支撐點”

  本固則枝榮,根深則葉茂。

  著眼“一盤棋”,堅持系統集成,不斷增強長城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是嘉峪關筑牢長城保護的一把“金鑰匙”。

  搶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大機遇和利好,嘉峪關積極謀劃建設集長城文物保護、自然長城保護為一體,包括討賴河大峽谷、黑山、新城草湖、祁連山在內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

  按照一體謀劃、一體推進的總要求,該項目計劃投資90.1億元,力爭囊括嘉峪關長城數字化保護展示工程、嘉峪關遺產監(jiān)測中心建設工程、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新館陳列展示工程、嘉峪關長城文化價值挖掘研究等11大類、50個子項目。

  一般而言,一套“組合拳”的打出,是需要串點成線、串珠成鏈的,否則,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是難以形成合力的。

  鑒于此,嘉峪關在著力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同時,傾力實施和打造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公園。

  點面結合方可實現聯動集成,這是從夯基壘臺到立柱架梁,進而實現積厚成勢的重要遵循。嘉峪關十分清楚內在的邏輯。

  于是,依托全新的遺產展示理念和手段,對三大建筑主體及附屬設施、環(huán)境整治、園林綠化、旅游基礎設施及景觀設施等進行提升建設,重點實施了花博園、大景區(qū)停車場、景觀湖改造、園區(qū)架空線路入地改造、園區(qū)綠化景觀鋪裝、整體區(qū)域環(huán)境整治等工程。

  截至目前,已完成游客服務中心、長城博物館、遺產監(jiān)測中心三大建筑主體及附屬工程建設,實現了長城遺產價值的可持續(xù)合理利用和文旅融合的提質升級。

  可以說,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依托“土辦法”保護文化早已被時代所摒棄。這些年,嘉峪關積極利用風速儀、懸掛式測斜儀、土體壓力計等先進設備,對關城本體及賦存環(huán)境進行日常監(jiān)測。成果顯示,高技術不僅節(jié)省了人力,也提升了效率。

  嘗到了甜頭的嘉峪關,全力推進監(jiān)測預警管理平臺建設。目前,依托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預警管理平臺,嘉峪關加快構建和完善“日常監(jiān)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及時保護”文物保護工作模式,為做好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通過這一系列工作,嘉峪關實現了文物保護利用項目的大梳理、大整合,形成了前端設備實時監(jiān)測、便攜式設備定期監(jiān)測和人工巡查等多種方式的綜合監(jiān)測保護體系,最大限度減少了各種危害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聚焦文化傳承,挖掘長城精神“閃光點”

  文化鑄魂,傳承立新。

  源遠流長的長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園里獨樹一幟、熠熠閃光。守住長城的根和魂,需要物質上的繼承保護,更需要精神上的積淀與升華。

  與時偕行,方可永葆生機。提高“識寶”“用寶”的能力,必須加強長城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如此,長城文化才會在守正中開新、在開新中深化。

  推進長城文化研究向縱深拓展,嘉峪關從理論闡發(fā)入手,先后出版《嘉峪關筑城史》《河西走廊邊塞詩選》《我在嘉峪關修文物》等10多部著作,匯編整理《長城精神研究》等基礎文化研究資料10余冊,編輯出版兒童科普讀物《寶貝的寶貝》《家鄉(xiāng)的寶貝》,拍攝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實現了絲路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西域文化在嘉峪關的多視角詮釋、多面向開掘。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

  長城文化的“神”孕育于“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沃土,長城文化的“神”要想蝶變?yōu)椤绊崱,則需藝術的加工、經濟的賦能。

  嘉峪關從打造百億級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產業(yè)鏈入手,創(chuàng)新性編排大型音樂誦讀史詩《長城頌》,邊塞史詩劇《天下雄關》復演,推動長城文化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中實現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年,嘉峪關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與讀者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韭摵蟿?chuàng)辦綜合性地方文化期刊《絲路(長城)研究》雜志,讓嘉峪關豐富獨特的地方文化在研究傳承中不斷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嘉峪關還通過開辦《絲路講堂》,邀請相關著名專家學者和行業(yè)領軍人物,多角度、全方位講授長城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持續(xù)塑造嘉峪關長城文化的主體性。

  讀萬卷書,更需行萬里路。文化只有與現實生活充分結合,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歷史經驗表明,文化主體性深刻影響著民族的發(fā)展方向。

  嘉峪關通過組織開展大型長城宣傳保護活動和長城專題展覽,建立教學實踐教育基地,編寫中小學科普讀物,舉辦長城公開課、長城主題夏令營,建立長城研學游基地,引導公眾參與長城保護,感知長城文化,使長城精神弘揚和傳播更加系統化、專業(yè)化、普遍化。

  聚焦保護利用,找準長城價值“引爆點”

  思路決定出路,方法關乎成效。

  長城保護是“根”,傳承是“脈”。實現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守住長城文化價值基因中的自強不息、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文化因子。

  讓長城精神綿延、讓長城價值閃光,我們更需要以情動人、以文化人的實物載體和媒介紐帶。唯此,長城文化的價值精髓才會歷萬代而“神采奕奕”。

  這些年,嘉峪關借助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帶動作用,突出長城文化主題,放大明長城西端起點的區(qū)位優(yōu)勢,建成嘉峪關方特歡樂世界、方特絲路神畫、關城里等文化旅游項目,形成以文物古跡游為龍頭,現代工業(yè)游、生態(tài)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于一體的旅游發(fā)展新格局,讓長城文化在建鏈、補鏈中實現延鏈、強鏈。

  歷史和現實一再印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chuàng)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文化需要堅守,更需要挖掘。

  緊跟時代節(jié)奏、堅持古為今用,嘉峪關充分利用市域內的墩臺、壕塹、關堡及與長城有關聯的山川地勢、自然風貌,深入開發(fā)“我到嘉峪關修長城”等研學產品和以長城為主題的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全力打造露天長城博物館,推動長城文化在價值發(fā)掘中展現永恒魅力、綻放時代風采。

  堅持文化自信,堅守文化根脈,必須研發(fā)并打造強有力的文旅新品牌,讓文化與經濟在互融共促中推陳出新、綻放異彩。

  結合絲路文化、長城文化、魏晉文化等文化資源,嘉峪關著力推進定城磚茶、魏晉磚壁畫剪紙、驛使擺件、風雨雕等17個系列200余款文創(chuàng)旅游產品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設步伐。

  紅花還得綠葉配。從提升文旅新環(huán)境入手,嘉峪關累計投入旅游建設資金2.03億元,改擴建旅游廁所、設置旅游標識牌、修建旅游公路,開通“嘉峪關號”“酒鋼號”“嘉峪關方特號”等旅游專列,不斷提升長城文化旅游吸引力、吸附力。

  凝望歷史的深處,實則是凝視前行的方向。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內涵,把準文化傳承的脈搏,全力建設最具標識度和影響力的長城文化重要標志地,嘉峪關有這個信心,更有這個能力。

【編輯:杜萍】
中新觀隴·我們的視角
 
政府廳局:甘肅省人民政府|蘭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廳|科技廳|住建廳|民政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農業(yè)農村廳|商務廳|衛(wèi)生健康委|財政廳|文旅廳|人社廳|應急廳|司法廳|交通運輸廳
新聞媒體: 每日甘肅|蘭州新聞網 |中國甘肅網 |中國蘭州網 |甘肅經濟日報|新華網甘肅頻道|人民網甘肅視窗|中廣網甘肅快訊|甘肅經濟信息網|絲路明珠網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證040655號][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京ICP備:05004340號-1]